• 讲座报告

第一百二十一期科技大讲堂:未来网络前沿技术论坛暨《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计算机网络分支编委会会议

2017年12月15日 11:19  点击:[]

各部门、各单位:

为创造良好学术氛围,促进学科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我校特举办第一百二十一期西安工程大学科技大讲堂。现将此次科技大讲堂具体事项通知如下:

活动主题:未来网络前沿技术论坛暨《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计算机网络分支编委会会议

活动时间:2017年12月17日(星期天)14:10-17:00

活动地点:金花校区西纺报告厅

特邀专家:



顾宁 教授 复旦大学

题目:面向社会秩序的社会计算理论与方法

摘要:从计算机支持的协同工作(CSCW)国际前沿研究来看,社会计算是一个融合计算科学和社会科学理论、技术与方法的跨学科研究方向,它关注社会秩序中热点问题的计算表达和社会理解。本报告将介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向社会秩序的社会计算理论与方法研究”在社会计算系统技术、设计方法和分析方法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重点介绍利用定性定量融合的方法,来分析大规模在线开放协作项目和社区中的冲突管理、内容质量和用户贡献等方面的研究。

个人简介:顾宁,博士,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教授,复旦大学社会计算研究中心主任;担任中国计算机学会理事、协同计算专委会主任、大数据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市计算机学会协同与信息服务专委会主任。长期从事计算机支持的协同工作(CSCW)、协同与社会计算、人机交互、领域大数据分析等方向的研究工作,在协同系统设计、协同环境下的一致性维护技术、大数据用户行为与体验分析、社会与技术交互等方面的研究中有大量成果。在国际权威学术会议CSCW、CHI、WWW、GROUP、ICDCS等发表多篇研究长文,获得多项发明专利,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多项奖励。担任了多个国际和国内会议的大会主席、程序主席和程序委员,以及多个国内外期刊的编委和Guest Editor。多次担任国家自然基金和国家科技部项目会评专家。作为负责人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科技部973课题以及上海市科委重点项目等。



徐恪 教授 清华大学

题目:自主可控安全可信的新一代互联网

摘要:互联网已经成为人类社会重要的信息基础设施,新一代互联网正面临安全可信的重大挑战,以可演进的互联网体系结构为支撑,立足于自主可控的技术思路解决安全可信问题,是可行的技术路线。本次报告将总结国内外新一代互联网体系结构的研究进展,以安全可信专用互联网为实例报告可演进的互联网体系结构技术思路,并分享路由器行为控制与路径验证等关键支撑技术。

个人简介:徐恪,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是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和网络经济学。徐恪长期在互联网体系结构领域从事基础研究,提出了体系结构演进性的概念。提出可扩展开放式路由交换的技术思路,全面深入地研究了路由交换平台在结构扩展、功能动态重构、多方协同开发等方面的关键技术,研制了实际系统。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次(2016,排名第一),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次(2005,排名第四),中国电子学会电子信息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次(2012,排名第一),其他省部级一等奖3次。完成了《赛博新经济》、《高级计算机网络》和《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设计、建模、分析与优化》等6本著作, 2011年获中国计算机学会青年科学家奖。2012年获中创软件人才奖。是中国计算机学会理事,微金融50人论坛成员。

刘云淮 研究员 北京大学

题目:多媒体边缘计算:现状、挑战与机遇

摘要:“边缘计算”,是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发展应用到一定阶段而自然延伸出来的技术需求。随着越来越多移动设备依靠数据中心的资源来满足计算、存储的应用需求,网络压力逐步加大。数据显示,过去10年,互联网流量增加了40倍以上,移动网络的流量增加了1000倍以上。网络带宽,特别是链接最后一公里的接入带宽,仅提高10倍左右。构建更多的、靠近终端用户的小型计算节点,可以有效的降低网络压力、减少网络延迟、提高服务可靠性、提升用户体验。在这篇报告中,我们将以无线网络直播、双流摄像机、智慧城市为典型应用,介绍移动边缘计算的特点、挑战和机遇。

个人简介:刘云淮,北京大学大数据科学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北京大数据研究院研究员。刘云淮博士曾任公安第三研究所物联网技术研发中心副主任、二级警督。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计算机系,2008年在香港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和工程专业获得博士学位。2008年至2010年任职香港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和工程系研究助理教授。2010年8月全职回国,加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2011年加入公安部第三研究所物联网研发中心。2016年10月全职加入北京大学。2013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项目支持。2015年,获得中组部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项目支持。2016年,获得公安部个人三等功。在科研方面,刘云淮博士主持和参与过大量的国家和省部委科研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面上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863科技重大专项,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等。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SCI期刊论文40余篇,EI会议论文40余篇。在工程和产业方面,刘云淮参与了科技部、公安部“十三五”公安科技规划,主持新疆反恐大数据平台规划、论证、设计和实施,以及江西省公安厅大数据平台项目的实施,主导了公安部治安管理局“治综大数据平台”规划,江西公安信息化2016-2018规划等工作。刘云淮博士的研究兴趣主要在多媒体边缘计算,智慧城市大数据,移动群智感知等方面。


将洪波 教授 华中科技大学

题目:Towards Device-free Indoor Localization from Commodity RF Signals

摘要:Device-free localization of people and objects indoors not equipped with radios is playing a critical role in many emerging applications. In this talk, I will introduce two accurate device-free localization systems, built on top of low cost commercial off-the-shelf (COTS) RF devices. The basic idea stems from the observation that the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CSI) is sensitive to a target’s location and by modelling the CSI measurements of multiple wireless links as a set of power fading based equations, the target location can be determined. Also, whenever a target blocks a signal’s propagation path, the signal power experiences a drop which can be accurately captured. In our second system, the wireless phase calibration scheme proposed does not interrupt the ongoing communication. Extensive experiments validated that our proposed systems are able to achieve accurate location estimations, outperforming the state-of-the-art systems.

个人简介:Hongbo Jiang received the B.S. and M.S. degrees from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ina. He received his Ph.D. from 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 in 2008. After that he joined the faculty of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here he is a full professor and the Chair of Department of 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 His research concerns computer networking, especially algorithms and protocols for wireless and mobile networks. He is an associate editor for IEEE/ACM Transactions on Networking, as well as IEEE Transactions on Mobile Computing.

More details can be found at http://ei.hust.edu.cn/teacher/hongbo/.


罗军舟 教授 东南大学

题目:工业互联网的机遇与挑战

摘要:随着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人类正迈入第四次工业革命时代。工业互联网作为生产过程中联网对象、外部环境以及生产人员之间高度协同和共享智能的全球性网络,是实现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核心。然而目前对工业互联网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缺乏契合网络化智能化柔性化生产特点的工业互联网体系结构及关键技术,无法应对其中感知对象更加复杂、联网实体更加多元、数据处理更加快速等需求。本报告分“机遇、挑战、实践、愿景”四个篇章,介绍了当前工业互联网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探索了工业互联网三大核心技术,最后对工业互联网的未来进行了展望。

个人简介:东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院长,江苏省网络与信息安全重点实验室主任。1982年1月获得东南大学应用数学学士学位,毕业留校在计算机学院任教至今,先后获得东南大学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计算机网络方向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导师均为顾冠群院士)。三十多年以来,长期从事计算机网络方面的研究,研究兴趣包括:未来网络体系结构、协议工程、网络安全、无线网络、云计算与大数据等,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教育部和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江苏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自2002年起他参加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领导的AMS-02大型物理实验十五年,负责建成东南大学AMS科学数据处理中心。他现任IEEE CSCWD技术委员会主席、ACM SIGCOMM China主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计算机学会网络与数据通信专委会主任和教育部计算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科技处、计算机科学学院

2017年12月17日





上一条:第一百二十二期科技大讲堂:社会公共安全中的人工智能 下一条:第一百二十期科技大讲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

关闭

pc
手机版 | 陕ICP备1701424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