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力量之六十九:躬耕图学三十载 倾心育人满芬芳——记我校2025年师德先进个人、机电工程学院曹敏教授

信息来源:党委宣传部 发布单位:党委宣传部 发布时间:2025-09-19 浏览量:

三十载春秋如歌,她从青涩青年教师成长为深受学生敬爱的教学名师;一万个日夜坚守,她用一支粉笔、一张图纸书写着育人华章。曹敏教授,我校机电工程学院一名普通的工程图学教师。她以热爱为舟,以责任为桨,在工程图学的天地里为学生点亮了一盏盏梦想的星光,2025年9月获我校师德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初心如磐,图纸之上绘就育人诗行

“教师不是职业,而是需要用生命温度滋养的事业。”这是曹敏教授在1995年工作笔记扉页写下的一句话,也是她三十年来始终如一的信念。

从怀揣着教育梦想踏上三尺讲台,用颤抖的手画下那道投影线时,曹敏便与工程图学结下了一生的不解之缘。三十年来,她在“实业报国、负重奋进”的办学传统激励下,始终将“做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作为毕生追求。在她看来,教课是一门“良心活”。每当走进教室,看见一张张青春求知的脸庞,她心中会不由生出一份责任感,“教得不好的话,怎么对得起学生?”正是这份朴素的对事业、对学生的喜爱,让她不敢有丝毫懈怠。

工程图学是一门非常严谨,甚至有些难以想象和理解的基础课程。但在曹敏教授看来,这门课程不仅是技术的传授,更是塑造价值观的桥梁。她将“严谨规范”的制图精神与“求真务实”的做人准则深度融合,让每一堂课成为立德树人的生动实践。当被学生问及制图课有什么用时,她告诉学生“没有制图,何来“两弹一星”手绘精密图纸?何见伶仃洋上“深埋沉管”的工程奇迹?”图纸不是纸上谈兵,而是改变世界的工具;工程师的笔,既要有技术的硬度,更要有人文的温度。图纸上的每一条曲线都藏着“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创新勇气和智慧。

她期待学生们多年后回想起工程图学,不只记得三视图,更记得“认真”“诚信”“责任”“担当”。

“一幅好图纸是工程师的语言,一个好老师是灵魂的工程师。”这是曹敏教授常常对学生说的话,也是她教育理念的真实写照。她对待课堂不敢有一丝懈怠。授课PPT虽反复打磨,常更常新,但是每一节课堂,她还是会精心写下板书。遇到复杂绘图,她总是课前反复推敲,确定方案,提前进教室轻轻画出底稿,只为课堂上那一笔一画的清晰、正确、规范、流畅。

曹敏教授的育人故事,还写在温暖岁月的细节里:2017级学生张佳力,基础较弱,便为他量身打造训练方案,不断鼓励、辅导、帮助、陪伴他度过一年艰苦训练的岁月,最终他获得全国大赛一等奖。如今,张佳力已成为合资企业的技术骨干。2009级学生小贺,家庭经济困难,当得知他丢了饭钱,便和教研室周宗团老师一起资助他生活费,解决他生活上的后顾之忧,鼓励他坚持参赛。现在,小贺每年除夕都会给曹敏老师打来拜年电话,曹敏知道,在那真切而质朴的话语中,藏着一颗感恩的心。

曾有几名维吾尔族学生汉语表达尚不熟练,曹敏教授会利用课余时间多次额外辅导,帮助他们最终顺利通过制图考试。平时,她总会留意学生的作业和课堂状态,安排学习稍弱的同学前排就座、多提问、多批注、多谈心,激发他们对课程的兴趣。而对优秀学生,她则不吝鼓励、多展示其作业与成果,引导他们进入竞赛培训班,走向更高平台。

三十年间,曹敏教授先后获得“陕西省科教文卫体五一巾帼标兵”“陕西省民革模范党员”“香港桑麻奖教金”“西安工程大学教学名师”“学生心目中好教师”等荣誉,她说:“学生的成长是我最大的幸福,他们的认可胜过所有荣誉。”

锐意创新,竞赛驱动构建育人高地

面对数字化时代对传统图学教学的冲击,曹敏教授选择迎难而上,探索“金字塔式”人才培养模式。

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是图学类课程最高级别的国家级赛事。2008年暑假备战首届大赛时,曹敏教授和同事带领学生扎在机房,每天训练超过15小时。为了能专心备战,提升制图水平,队员们干脆就睡在制图室的地板上。在指导老师们的影响下,同学们把参加“成图”大赛的经历比作“高考”,从全校选拔到“成图”大赛参赛团队的队员都非常珍惜这个机会,没有一个人愿意掉队。

十七年砥砺奋进,潜心指导学生,也结出了累累硕果:她13次荣获“优秀指导教师”奖,和同事们多次带领团队一道获得全国机械类团体一等奖6次、二等奖8次,个人奖项230余项。更可贵的是,通过竞赛辐射,累计培训学生3000余人,影响激励学生超过5万名,让原本枯燥的制图课成为需要学生“占座”的热门课程。

在以赛促教、以赛促改的探索中,通过“竞赛引领、分层培养”实现了“带动少数、培训多数、激励全体”的“金字塔式”人才培养目标,对持续推动工程图学本科教学、培养掌握先进成图技能的创新型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

守正出新,教学改革彰显育人担当

曹敏教授始终坚信:“教学改革永远在路上。”她将竞赛成果有效反哺教学,带领团队在工程图学教学中构建了“基础—提升—超越”的多级递进教学体系,打造知识、能力、项目与竞赛有机融合的创新培养模式。

2014年,曹敏带领团队成功获批陕西省唯一的“省级工程图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每年有超过150名学生在完成课程学习后,主动进入实验区平台学习先进成图技术,让传统基础课焕发新生机。2020年,依托成图大赛平台,团队持续推动课程建设与改革,《工程制图基础》获批陕西省一流线下课程。近年来,她带领团队不断更新教学理念,获得省部级教学成果奖3项,主编出版新形态教材5部,其中《工程图学》被全国十余所高校采用。

“教育不是独舞,而是交响乐。”她常说,“我要做那个点亮灯火的人,为青年教师铺路,为学生照亮前行的方向。”

作为团队带头人,她甘为人梯,推行“倒逼式成长”机制,倾心培育青年教师。张永燕老师初次参加全国高等学校教师图学与机械课程示范教学与创新教学法观摩竞赛时,曹敏组织教师反复听课、修改课件,用自己三十年的经验告诉她:“好课堂不是表演,是心与心的对话。”最终,张永燕斩获全国三等奖。

如今,年近花甲的曹敏教授依然保持着课前一小时到校的习惯。每年为本科生授课超过300学时。爱护班里每一位同学,关注培训的每一位学生,倾听他们的心声,重视他们的每一点进步,做学生的朋友,启迪心灵,陪伴学生共同成长。

穿过挂满历届学生作品的长廊时,每一张图纸都在记录着难忘的从教时光:2010年首夺全国第四的喜悦瞬间,2015年获省级教学成果奖的激动泪水,2019年申报一流课程时的忐忑期待,2024年第七次荣获机械类别全国大赛团体一等奖的欣慰时刻……在一方小小讲台上的坚守,最终让每一份努力都绽放出耀眼的光芒。

师者如光,虽微致远。站在熟悉的讲台上,望着窗外梧桐树下走过的青春脸庞,曹敏教授依然初心如磐。她知道,图纸上的故事还在续写,教育的火炬将继续传递,照亮更多学子的梦想征程。

(撰稿:罗新武 张辰 审稿:王鸣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