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1日,一列载着200余名西安工程大学学子的列车,向着革命圣地延安疾驰而去,拉开了我校为期2天的“到延安去”首批研学实践活动的序幕。此次实践不仅是一次行程,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校党委副书记井浩,学生工作部(处)、党委保卫部、校团委负责人等参加活动。
车厢开课:思政课堂“动”起来,红色种子“早”播下
为了让研学“在路上”也能收获满满,学校精心策划了车厢微课堂、集体朗诵、歌曲联唱等活动。学子们分享“梦桃精神”和“姚穆院士先进事迹”,教师则深入解读延安精神。众人齐诵《回延安》,联唱《我爱你中国》,一场别开生面的“行走的思政课”,让红色教育从出发时就充满活力。
开班明向:两校寄语“指”方向,学子初心“立”起来
开班仪式在延安大学举行。我校党委副书记井浩在动员讲话中为学子们划定了“研学路线图”,他强调要学深悟透党中央在延安13年的艰辛与辉煌,知行合一,让“自力更生”成为专业学习的底色,并通过示范引领,让首批研学的收获辐射更多同学,使学子们明确了“为何而来、学何所得”。
延安大学党委副书记杨伟宏在开班仪式上指出,从抗日战争到新时代,延安精神始终是凝聚人心的重要力量,两校合作研学,就是要让青年学子读懂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以更饱满的热情,以实际行动交出践行延安精神的青春答卷。
研学悟史:红色地标“活”讲史,延安精神“刻”心间
研学行程中,每一处红色地标都是“活教材”。在抗大纪念馆,“抗大抗大,越抗越大”的专题思政课,通过历史影像和学员日记,还原了抗大在艰苦环境中培养革命人才的历程。延安革命纪念馆的“党中央在延安十三年历史陈列”展区,实物与照片交织,让“艰苦奋斗”不再抽象。晚间,延安大学惠小峰教授以“延安精神与当代青年”为核心,结合新时代乡村振兴、科技创新等实践案例,让学子们意识到红色精神从未过时。
次日,在杨家岭革命旧址,“一本读不完的书”现场教学聚焦“爱国青年的信仰抉择”,学子们围坐窑洞前热烈讨论。在延安大学校史馆,学子们了解了学校与革命、建设、改革同频共振的历程。在枣园革命旧址,“枣园的灯火”现场教学聚焦“张思德:为人民服务的楷模”,引导学员汲取为民服务的初心力量。
匠心创作:专业所长“绘”红卷,精神内涵“显”真章
研学间隙,学子们化身“红色创作者”,聚焦“到延安去”主题,以专业所长为笔、延安精神为墨,将研学感悟融入作品之中。他们用剪刀剪出宝塔山等标志性场景,用画笔勾勒革命旧址风貌,这些作品不仅是研学成果的生动体现,更让抽象的延安精神通过可看、可触的艺术形式,深深扎根在学子心中。
薪火续航:学子感悟“传”力量,系列实践“启”新程
“在杨家岭窑洞前,我好像能想象到当年毛主席在这里写文章、和群众交流的场景。课本里的‘延安精神’,现在有了具体的画面和温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王越的感悟,道出了学子们的共同心声。
此次出行是学校落实《中共陕西省委教育工委等九部门关于印发〈“到延安去”・三秦学子圣地行工作方案〉的通知》要求、推进“在校大学生实地参与1次‘到延安去’活动全覆盖”目标的重要举措,标志着我校2025 - 2026学年“到延安去”系列实践活动全面拉开帷幕。学校将持续推进“到延安去”系列实践,分批次组织学生赴延安,结合“三下乡”社会实践开展寒暑假常态化研学,让红色教育覆盖更多学子,推动延安精神转化为青年学子建功新时代的实际行动。
(撰稿:凌旭 王馨可 审稿:刘俊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