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由陕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教育厅、省文化和旅游厅指导,中共安康市委、安康市人民政府和我校联合主办的“霓裳万象·锦绣安康”第二届汉服设计大赛在安康汉江大剧院圆满收官,颁奖典礼现场流光溢彩、衣袂翩翩、诗画交融,尽显国风雅韵,在场观众沉浸其中,赞叹不已。
陕西省副省长徐明非,省政府副秘书长谢泱,安康市委副书记、市长王浩,省工信厅副厅长朱磊,省纪委委员、省纪委监委驻省教育厅纪检监察组组长赵军,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郑晓燕,安康市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主任王彪,安康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莲,安康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韩晓晖,安康市政府副市长任鹏、周孝斌,安康市政协副主席白玉,中国建设银行陕西省分行副行长王文莉,陕西文化产业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郝国庆,中国服装协会专职副会长杨晓东,我校党委书记张志昌,副校长戴鸿、夏蔡娟出席活动。
大赛于今年5月启动,聚焦汉服设计、汉服培训、汉服文化学术与产业交流、汉服展演、汉服推广五大模块,特设传统汉服设计、汉服设计AI+3D技术融合两个赛道,共收到包括清华大学、武汉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美术学院、东华大学、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等6个国家的185所院校,以及企业和独立设计师的3452件作品,参赛规模与社会影响远超首届。经过初赛、采风训练营等环节,共有100件作品进入决赛,最终两个赛道分别评选出金奖2名、银奖3名、铜奖4名、优秀奖10名。在传统汉服设计赛道中,清华大学曾令栀的作品《振朱羽兮越莽苍》、我校姬镜涵的作品《镜光鎏影》获得金奖;我校丁宇晨的作品《风花传信-梨月摇光》、广东培正学院李雨欣的作品《踏云》、河南科技大学孙文涛的作品《云鸱袂》获得银奖;我校陈欣毓的作品《唐宫影》、李明轩的作品《金缕玄甲》,浙江理工大学李奕雅的作品《九歌·东君》、郑奕琳的作品《残荷》获得铜奖。在汉服设计AI+3D技术融合赛道中,天津师范大学邱文年的作品《紫绮赋》、北京服装学院艾于冬的作品《初唐渝彩》获得金奖,扬州大学常嘉星的作品《敦煌梦霓裳》、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高云珂的作品《沉吟观复》、安徽工程大学李玥潼的作品《豆蔻云裳:AI+3D重现唐代官家少女的锦瑟年华》获得银奖,我校钱琪悦的作品《云锦》、内蒙古工业大学马仲祥的作品《紫极承辉》、江南大学胡绮文的作品《宋仁宗后坐像》、大连工业大学杨钰的作品《溯裳》获得铜奖。徐明非、谢泱、张志昌等领导为获得金奖的选手颁奖。
张志昌在致辞中表示,本届大赛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深刻诠释了汉服文化“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蓬勃生命力,西安工程大学发挥科技、人才、学科特色优势,持续推动汉服产业创意化、高端化、品质化发展,助力打造汉服国潮文化新高地。学校将深化与安康的合作,开拓“文化为魂、产业为体、科技为翼、教育为基”的融合发展新模式,将其转化为推动我省纺织服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为谱写陕西新篇、争做西部示范贡献西工程大智慧和力量。
在汉服展演环节,由我校策划编导的“金蚕铭:丝路织梦”诗画汉服国风大秀精彩上演,演出以“汉风·凿空之旅”“唐韵·交融盛世”“宋韵·茶香悠扬”“金蚕故乡·上元安康”四个篇章生动展示了入围大赛决赛的汉服设计佳作。整场节目融合舞蹈、诗歌朗诵与情景演绎等多种艺术形式,将秦汉的雄浑气象、盛唐的繁华风貌、宋明的雅韵情致一一呈现,带领观众穿越时空,深切感受中华传统服饰文化沉淀千年的深厚底蕴与美学追求。
大赛当天还举办了汉服文化学术交流暨纺织服装产业合作恳谈会,安康市招商局、市工信局等单位先后作了招商推介,相关专家围绕“汉服热与新汉服产业发展”“唐代服饰文化与创新应用”等主题作了学术报告,商协会代表和重点企业作交流发言,并进行了项目签约。
9月27日,大赛决赛评审工作在安康美术馆开展。评审委员会主席、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副主席戴鸿,北京服装学院科技处处长王永进,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染织服装艺术设计系教授贾玺增,中国服装协会专职副会长杨晓东,曹县汉服协会会长胡春青,上海丝绸集团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李一东,金顶奖设计师刘薇,我校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副院长刘凯旋等8位专家组成的评审组从参赛作品的创意性和美观度、实用性和功能性、风格与主题契合度、材质与工艺的融合度、整体搭配的统一性等多个维度对决赛作品进行了评审。
我校高度重视本次比赛,夏蔡娟多次召集专题会议,统筹部署相关工作。大学科技园、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新媒体艺术学院协同党政办、宣传部、学工部、保卫部、校团委、科研院、应用技术学院等单位有序推进各项任务落实,确保活动顺利举行。比赛得到了中省主流媒体的关注报道。
(撰稿:马砚之 刘妍萍 摄影:张辰 审稿:王鸣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