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学院学风建设工作巡展

信息来源:学生工作部(处) 发布单位:党委宣传部 发布时间:2025-05-16 浏览量:

为切实加强学校学风建设,完善质量保障体系,深化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整改,现将各学院学风建设工作进行展示。希望通过本次学风建设巡展,促进各学院之间的交流与共享,推动我校学风建设迈向新高度。我校将进一步建立健全“以人为本、宽严相济、合理有效”的学风建设新体系,严管、厚爱、善导相结合,重育、乐教、爱学相促进,用对话促交流、用交流促成长、用成长促成才,积极引导学生树立“勤奋刻苦、积极向上、志存高远”的良好学习风气,积极推动形成有利于优秀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良好育人生态。我校将进一步建立健全“尊师重道、教学相长、师生互融”的学风建设新模式,大力引导教师热爱教学、倾心教学、研究教学,严把课堂教学质量,破解思政育人薄弱环节,加强和改进师德师风,以优良教风促进学风,使教师真正成为优良学风建设的主要参与者和示范引领者。我校将进一步建立健全“管理、引导、激励”三位一体的学风建设新机制,以管理促学风,以服务助学风,以环境育学风,以“教师导学、思政辅学、朋辈助学”贯穿学生学习发展全过程,积极推动形成齐抓共管、治标治本、全员育人的良好局面。

一、城市规划与市政工程学院

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城市规划与市政工程学院立足学院学风现状,构建“123三维协同”学风建设体系:聚焦一个核心导向、强化双轨管理、聚力三大抓手,营造良好学风氛围。成立红色文化学习班,形成覆盖全院各年级、贯通“理论-实践-价值”的立体化育人平台;实施“宿舍微课堂”朋辈育人工程,打造“学生自治、互助共享”的朋辈教育生态圈;开展职业发展赋能计划活动,多维举措强化学生职业定位能力与就业竞争力;启动“艺启成长”美育筑梦课堂活动,实现专业认知深化、实践能力跃升与职业价值认同的多重突破,形成专业素养培育新范式。学院学风氛围整体向优向好发展。

二、材料工程学院

学院立足学科特色,深度挖掘“材子论坛”品牌价值,通过整合校内外资源,构建覆盖思想引领、学科前沿、科研方法、学业引导、学涯规划等多领域的活动矩阵,衍生出“材英荟”文献分享大赛、“材料微课堂”、学科竞赛院内大赛等系列栏目。参与人涵盖校外专家、三全育人导师团成员、博士教师、研究生及本科生,形成多层次、多维度的知识传递链条。将“材子论坛” 打造为文化浸润阵地、师生交流桥梁、专业认知窗口、学业展示平台与经验共享库,在提升学生“三感一度”(专业认同感、学校归属感、学习获得感和师生满意度),实现“三升一降”(考研率、就业率、学业素质提升,学生不及格率下降)上取得了一定成绩。

三、新媒体艺术学院

新媒体艺术学院学生工作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快乐、进步、自信、成熟”为愿景,以学风建设与学生学业发展为目标,以《新媒体艺术学院学生工作体系》为基础,坚持OBE教育理念,紧密围绕学生成长成才,依托“一站式”学生社区平台,坚持五育并举,全面推进三全育人,实施“五观”教育和“双登”计划,促进学院学风建设工作与学院发展建设的“三联动三融合”,用发展理念锻造学生工作队伍,进而努力提升学生学业发展水平,增强学生获得感、体验感,提升学风建设质量,全面落实学院高质量发展建设的各项要求,在点滴中浸润学生发展。

四、计算机科学学院

计算机科学学院坚持问题导向,服务学生需求,注重实际效果,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风持续向优。学院深入调研,精心制定方案:以德育促学风,党建引领,选树典型;以教风带学风,加强师德师风,提升教师专业能力;以管理建学风,辅导员以“四勤”全面促学风;以作风正学风,领导班子深入社区,完善信息反馈体系。依托“一站式”学生社区,打造“IT青年笃行砺学”学风建设项目,涵盖生涯规划、专业学习、学业帮扶等多个板块。成效显著,学生获评校长奖学金、国家奖学金,升学率、升学层次提升,学科竞赛国奖众多,学籍异动率下降。

五、理学院

理学院将学风建设纳入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重要环节,依托“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用心用情用力助学生成长成才,逐步摸索构建了“一二四三”学风培育模式。通过“明理讲堂”经验分享、学业帮扶小课堂、学生科创团队组建、“五星工程”评选表彰、辅导员进课堂等不断做实学风建设。经过不断探索和实践,学院学生挂科率和挂科人数逐年降低,获奖数量、质量提升,斩获挑战杯国家级银奖、互联网+国家级铜奖、数学建模国家一等奖等,考研质量提升,涌现出考取清华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等一批优秀学生。

六、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学生为中心,构建“一线砺学·双体共育·三擎联动·四维筑基”协同赋能的学风建设体系。围绕铸魂、强基、赋能三项工程,形成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提升的育人闭环。从思想引领、制度保障、特色驱动、文化浸润四个维度发力,学风建设取得较好成效。学院下一步将通过深化协作与跨学科融合,推进教风学风互促工程,全面提升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七、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

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始终秉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立足学科特色与美育资源优势,构建多维联动的学风建设体系。学院以美育浸润为切入点,通过强化英语能力与专业素养的协同发展,实施分层分类培养策略,全面激发学生内生动力。通过树立优秀典型、举办英语沙龙与跨文化讲座、组织艺术采风与非遗研习活动、搭建学科竞赛孵化平台等路径,引导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向“主动成长”。2024—2025 学年,学生在奖学金、竞赛等方面取得优异成绩,累计荣获各类奖项达 1600 余人次。面向未来,学院将持续深化“美育+专业” 的育人模式,优化英语赋能计划与创新能力培养机制,探索校企协同、国际联动的实践平台,为培养新时代复合型艺术人才注入持久动能。

八、管理学院

管理学院针对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专业学习兴趣不足、缺乏学习规划等问题,提出要不断深化三全育人、发挥多方作用、完善评价体系,从构建全学段学业帮扶体系,营造良好学习氛围,加强学风检查与指导,优化工作机制,重点做好本硕贯通,实施“英才计划”,培养学生科研素养等方面开展学风建设工作。目前,工作成效显著,学生到课率和抬头率上升、不及格率显著下降,优良学风示范班创建率提升,学科竞赛成果丰硕。未来,管理学院将持续深化三全育人,完善长效机制,创新举措,加强协同育人,为人才培养贡献力量。

九、电子信息学院

电子信息学院以培养“厚基础、强实践、敢创新”的电子信息类人才为目标,构建“三维一体”培养体系,实施“1234”学风建设工作法:一是确定“一个目标”暨所带学生一个也不能少,从入学起严格管理,建立“一生一档”;二是推进“双线结合”,织密任课教师、家长信息网,实施“导师领航”计划;三是“三个抓手”,即党建引领、朋辈帮扶、活动赋能,创立榜样宣传品牌工程,开展多项活动;四是“四勤做四助力”,全方位兜底管理。未来,学院将持续深化“一站式”社区与专业融合,强化“三全育人”长效机制,为电子信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提供可持续生态支撑。

十、环化学院

为切实提升学风建设水平,环化学院以“强基础、重实践、营氛围”为主线,构建了多维度协同育人体系。通过党建引领、制度完善及学业帮扶闭环管理(如“学霸党员1+N”行动、动态帮扶档案),夯实学业基础;依托“三全育人”导师团、产教融合平台及五育并举活动(如专业启航计划、校企联合指导),强化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结合学术论坛、榜样宣讲(如绿风环化论坛、名生讲坛),营造积极学风氛围。实施成效显著,未来我院将进一步聚焦制度创新、榜样引领与系统性科创训练,进一步优化学风生态,探索高质量育人路径。十一、机电工程学院

机电工程学院坚持守正创新,积极探索学风向上向好向优的有效方法,创新抓实“四大工程”,即明确一种精神涵养,把传承发扬“梦桃精神”与培养先进制造行业优秀人才的目标主动契合;打造一项学风品牌,培育“善学、助学、乐学、优学”四学育人闭环;发挥一个场域优势,高效利用好“先锋机电 五星空间”党建引领“一站式”社区服务平台;问需托举系列梦想,为培育堪当时代重任的卓越工程师而积极作为。近年来,学院在本科生升学率和总体就业率等评价学风的重要指标上,均实现向优增长。学院将坚持以“梦桃精神”为灯塔、以“先锋机电”为旗帜、以“托举梦想”为使命,深入探讨社会需求与人才培养的联动方式与机制,积极服务制造业转型升级和新质生产力发展。

十二、纺织科学与工程学院

纺织科学与工程学院锚定 “立德树人” 根本任务,紧扣 “五提高三减少” 核心目标,构建起党建领航、实践赋能、关怀护航、氛围浸润的 “四位一体” 学风建设体系。党建领航上,组建党员帮扶小组,以“梦桃式”优秀学生评选树立先锋标杆,充分发挥模范引领作用;实践育人成果斐然,在“挑战杯”等赛事中揽获多项国家级、省部级荣誉,依托4 个非遗实践基地推动传统技艺创新传承,纺织援疆团更获评 “省级标兵”团队;关怀体系健全完善,通过新生导师制、学业预警机制和全流程考研服务,助力学子成长,考研率稳居全校前列;学院打造“书记查课堂”“院长谈专业”“教授讲专业”“企业聊就业”等品牌活动,营造出浓厚的学术与育人氛围。2024年,学院在就业、升学、竞赛等领域成绩卓越,学风建设成效显著。展望未来,学院将深化“四个回归”,传承 “诚实做人、踏实做事、朴实学风、扎实学业”的院风,健全长效育人机制,全力培育基础扎实、实践突出、敢于创新的新时代纺织人才。

十三、马克思主义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密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马院姓马、在马信马、在马言马、在马行马”的工作思路,多措并举,开展学风建设工作:“在马信马”,激发内生动力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与选优配强导师队伍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相结合强化理论学习;“在马言马”,组建师生理论宣讲团引领宣传导向;“在马行马”,实施学术能力提升工程,传承传播“梦桃精神”打造品牌形象。理论成果丰富、实践成果丰硕、宣讲成果丰盈。营造崇真务实、锐意进取的学风氛围,培育新时代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组稿:付成程 审稿:冯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