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

系列之七:体制创新激发创造力 科研兴校释放新动能

2022年09月19日 15:12  点击:[]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科技创新的重镇、文化传承的高地,始终站在推动科技进步的最前线。近年来,学校始终坚持科研兴校战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和科学家精神的重要论述,认真落实《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紧紧围绕一流学科建设,坚持“四个面向”,科学谋划,主动作为,学校科研工作取得全面进步,科技成果转化持续活跃,科技创新能力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显著提升。

强化顶层设计,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激发新活力

近年来,学校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双一流”建设为抓手,围绕释放创新潜能、提升科研实力,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破除制约科技创新的障碍,陆续出台《西安工程大学标志性科研成果奖励办法》《西安工程大学重点科研基地和大型仪器设备资源共享的管理办法(试行)》《西安工程大学知识产权管理办法》《西安工程大学“包干制”科研项目经费实施管理办法》《西安工程大学学术道德规范及管理办法》(试行)等多个科研管理文件,初步构建了突出科研质量与服务社会贡献为导向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通过持续深化综合改革,建立以科技创新质量、贡献、绩效为导向的多元分类评价体系,努力破除成果评价中的“四唯”问题,把新的评价理念、方法和标准立起来,为科技人员减负、松绑、赋能,充分激发了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上举措既推进了科技评价改革攻坚,完善科技人才培养使用体制机制,又通过进一步简政放权,加强信息化建设,切实提高了科研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

强化“四个面向”,国家级科研项目获批实现新突破

学校围绕国家和纺织服装行业发展的关键领域,积极开展科技攻关。一方面,强化基础研究能力,激发原始创新能力。重视基础学科发展,提倡自由探索,鼓励科研人员从事前沿科学研究,不断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大力支持教师面向纺织服装领域开展前沿性、前瞻性研究,形成原创性理论方法与技术成果;鼓励以问题为导向协同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在前沿理论研究、工程基础研究上打造优势,突出重点,凝练应用研究中的基础问题并进行深入研究,同时利用校内外各种力量提升技术攻关和工程化能力,在此基础上组织策划了一批国家级重点、重大项目;另一方面,加强国家级项目的策划申报和组织实施。结合国家的重大项目需求,做好承担重点项目的前期调研工作,积极推动有关重大科技项目的前期策划与组织申报,加强服务保障和质量监控,高质量地完成一批重大项目。

“十三五”以来,我校国家基金项目获批数稳步增加,共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1项。人文社科纵向项目的申报数与立项数大幅攀升,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单列学科项目、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连续获得突破,陕西省社科基金年度项目立项数再创历史新高。同时,学校聚焦省市重点产业链,围绕企业孵化、成果转化和两链融合三大目标,积极组织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项目的申报工作。2022年,学校牵头获批陕西省秦创原“科学家+工程师”队伍建设项目2项,以“科学家”身份由企业牵头获批陕西省秦创原“科学家+工程师”队伍建设项目4项。

强化自主创新,高质量科技成果产出实现新增长

学校重点发挥科研基地和创新团队产出科技成果的主力作用,将内涵发展融入科技成果质量提升中,积极引导科技成果评价为高水平科技成果产出服务,引导结题项目尽快形成理论和技术成果,及时申请成果鉴定,保护学校知识产权。针对学校高质量奖励产出难、后备储量薄弱等问题,积极拓展渠道,重点推进省部级奖及重要社会力量设奖的组织与提名,鼓励跨学科、跨单位联合申报高级别科技成果奖,着力推动在纺织材料、天然纤维、加工工艺、生态纺织及清洁化生产、智能化纺机装备等优势研究领域产出一系列高水平成果。

在多项科技政策和顶层设计的有力支撑下,学校在多个优势领域形成了稳定的科研特色和研究方向,在若干个关键环节破解了“卡脖子”难题,高水平科学研究能力显著提升,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作出了重要贡献。2019年李鹏飞教授团队主持的“新型多功能圆网印花机及其产业化”项目荣获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2020年武海良教授团队主持的“低能耗低排放织造浆料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荣获2020年度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一等奖,是我校建校以来首次主持获得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2022年,武海良教授团队发明的“一种适于低上浆率条件下织造的浆料及其浆纱方法”专利荣获第二十三届中国专利奖优秀奖,这也是我校首次获得国家级专利奖。

强化协同创新,高水平科研平台建设取得新进展

学校以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平台为基础,有机整合学校现有工程中心资源和技术力量,积极与纺织服装企业强强联合,支持各二级单位根据学科发展需要,成立具有特色研究方向和独特方法技术的研究机构,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鼓励已有基地深入开展“从0到1”的基础研究,强化原始创新能力,提升关键技术研发力度。近年来,我校作为第二单位获批国家发改委新型网络智能信息服务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取得了国家级平台的新突破;陕西省科技政策创新与评估软科学研究基地的成功获批,成为我校第一个省级软科学基地;航天航空复合材料用预成型体制备与智能化装备研发创新团队、纺织智能装备信息与控制创新团队、绿色高性能多尺度纤维材料研发创新团队先后获批陕西省科技厅青年科技创新团队,开创了我校连续3年获得省级科技创新团队的好成绩。2022年,我校获批4个陕西高校青年创新团队。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新思路、新目标、新时代的冲锋号已经吹响。科技创新之树的长青,离不开持续培育创新土壤,打造良好创新环境。在多重政策红利的激发下,学校科研事业涌动着创新的生机,科研工作正在与学校推进“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建设、“一流学科”建设并驾齐驱,争取取得更多标志性成果,体现我校参与行业发展、服务经济社会的实力与担当。(撰稿:赵放 审稿:李云红)


上一条:榜样力量之五十六:坚守立德树人初心 教学科研相长相成——陕西省师德标兵景军锋教授专访 下一条:榜样力量之五十五:用初心和奉献谱写育人之歌——记2021-2022校级师德先进个人梁建芳教授

关闭

pc
手机版 | 陕ICP备1701424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