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教师,一名青年团干部,想要引领学生成为好青年,我们自己先要主动成为好老师,成为生力军和突击队,敢于担大责任、上高强度、顶高风险、啃硬骨头”。入职以来,黄冠以将自己锻造为一名“好老师”为目标,作为专职思想政治辅导员和团干部,在校党委的坚强领导和悉心指导下,自觉强化学习,不断提升政治素养和业务能力,积极投身于学生思想引领和团组织建设,充分发挥了青年团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围绕业务工作、岗位研究、实践创新,在奔跑中探索一条又一条赛道,实现了工作的一次又一次跃升。2025年,黄冠主持获批陕西省唯一一项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综合改革与精品建设项目——全国高校辅导员名师工作室,在平台建设、课题研究和团队培育多个领域实现了突破。
践行岗位职责:学为人师,不断进步
2013年,作为专职思想政治辅导员入职后,面对周围年龄相仿且才华横溢的学生,刚刚硕士毕业,正在经历从校园到校园、从学生到教师角色转变的黄冠,踏上了从本领恐慌中谋求能力提升的旅途。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既是教师职业的最低要求同时也是最高目标。”为了努力做好示范,成为学生们向“谁”学的这个“谁”,黄冠围绕岗位业务,快速展开各领域学习实践。为了更好地培育竞赛项目,他和学生一起去兄弟院校看项目路演,去旁听管理学院的《创新管理》课,跟着打印室工作人员学习创业计划书排版;为了更好地操作全校第二课堂成绩单系统,他看慕课自学《python程序设计》和《数据库系统》,学不懂就找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要课堂笔记对着学;大学生活动中心场地管理任务交给他后,他又开始和工人师傅学拆大屏、调音响、修空调。
“向一切学习”成为黄冠这一阶段的主题词。他说:“作为教育工作者,需要不断关注教与学的转化统一,老师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角色,而不是一个职业,不会,就学,谁会,谁当老师。”
2024年,黄冠带队参加“互联网+”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团队师生连续熬夜攻关打磨作品,团队的同学们戏称已经到达了自己人生的“熬夜脱发天花板”,有老师问学生:“黄老师用什么方法让你们这么拼?”学生的回答简单明了:“因为他就这么拼。”这样的拼劲,在2018年独立建校40周年校庆晚会出现过,在3年疫情期间反复出现过,在2021年第十四届全运会开幕式大型节目《我爱你中国》排演期间出现过……作为老师,黄冠一直在努力回应同学们为谁学、向谁学、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想要学生长成什么样,老师先要打个样,作为老师,我需要不断向前奔跑,因为背后还有一群学生跟着我跑”。
作为思政课教师,黄冠敬畏每一次上讲台的机会。他坚持“备课大于上课,备好一门课,上好每节课”。“差不多就行了”“已经不错了”不是他的工作态度。他给自己上课的要求是,自己不清楚的,不给学生讲;自己很清楚的,多听学生讲;学生不知道的,要讲得很清楚;学生都清楚的,要讲得不一般。作为青年团干部,他的课堂满溢着“青言青语”,他用表情包阐述抗美援朝的动人史实,和学生画漫画回顾霍去病破匈奴的丰功伟绩,布置写给孙武的明信片作为课后作业……因为课堂生动有趣,黄冠的课堂时常有人蹭课,蹭课的同学们称自己为“课堂参与志愿者”,课堂在主动学习氛围中变得轻松愉悦。
强化创新赋能:聚焦岗位,深度突破
工作近十年后,积累了经验和能力、经历了挑战和历练,黄冠发现只完成常规工作和固定动作很难实现工作创新和更大提升。“面对‘流水的学生’,我不能只作‘铁打的老师’,必须得“活”起来,在这个想法的驱使下,渐渐地,我不再满足于‘把活干完’,总想‘把活干得不一样’”。不满足现状的他积极寻找工作创新的突破口。在一次培训学习中,“要学会找到工作执行和工作创新中的结合点,而这个结合点可以是岗位研究”,这个想法一下戳中了他。
他开始动手进行研究,当他拿着写好的课题申报书,兴冲冲地找专家们请教,得到的评价是“远看青山绿水,近看龇牙咧嘴。大的不着边际,小的无关痛痒”。虽然备受打击,但他得到了两条至今受用的建议:一是从具体业务出发调动自己最擅长的部分,深入思考寻找真问题、研究真问题、解决真问题;二是岗位研究的目的是指导工作向前发展,不是就事论事的书面总结,更不是纸上谈兵的夸夸其谈。在这之后,他开始潜心做调研,思考和分析如何从自身岗位出发有效推动学校育人工作。他围绕“在学生干部和学生组织中,辅导员带和不带有什么区别?哪些事该带?哪些事要放手?怎么带更有效果?”这些困扰共青团的老问题、老痛点,开始了岗位研究。夜晚改本子,白天问专家是否够凝练、问同事是否可操作、问学生是否能解决问题,周而复始,三个月后,他成功获批了人生中第一个省部级课题立项。立项后的一年间,围绕“学生干部成长缺什么、学生组织运行难在哪儿、团干部工作哪里堵”的实际问题,黄冠团队做了大量的工作。一年后,项目获批优秀结题并被《陕西省共青团和青年工作研究》收录,同年研究中关于“组织支持感”和“组织创新氛围”的相关成果被团省委采纳并应用于陕西省3所高校的共青团组织。
“聚焦实际问题开展岗位研究,转化研究成果促进工作创新,通过工作创新赋能育人成效”。2021年至今,作为一名团干部和辅导员,黄冠在岗位研究这条新赛道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主持获批2022年全国大学生科技服务示范团队;主持获批2024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辅导员专项)课题立项;2024年被评为陕西省优秀共青团干部;2025年主持获批全国高校辅导员名师工作室。黄冠周围的学生干部21人保送双一流重点院校;分管的学生组织斩获9项国家级荣誉;1名学生以前期成果为工作思路,成功竞聘为省属高水平大学的思想政治辅导员。
思学不辍,步履不停,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黄冠恪守对学生的使命,始终保持着学习的热情与创新的勇气,与身边的人和事紧密携手,在不断学习、不断钻研的岗位实践中不仅实现了自身的成长与突破,更通过创新实践和深入研究,为学校人才培养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未来,他将继续在助力立德树人与赋能青年成长的赛道上奔跑,用行动诠释“好老师”的责任与担当,在平凡的岗位上绽放出不平凡的光芒。
黄冠,中共党员,校团委创新实践部部长,陕西省共青团青年讲师团成员。曾获陕西省优秀共青团干部、陕西省团干部素质能力大赛一等奖、陕西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优秀指导教师等荣誉称号。主持完成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9项,发表论文20余篇。指导学生参与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获国家级奖项3项。主持获批全国大学生科技服务示范团队、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辅导员专项)、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综合改革与精品建设项目等。
(撰稿:张琪 张辰 审稿:王鸣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