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7日至31日,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全国学联和贵州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贵州大学承办的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简称“挑战杯”课赛)终审决赛在贵州贵阳举行。
我校《以衣之美,续华夏之章:传统服饰的传承与发展路径研究—基于一带一路沿线3地域6市11馆13民族的调研》项目获得主体赛二等奖,《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背景下红色文化浸润科普教育的实践路径研究》项目获红色专项活动二等奖,获奖作品类别和数量再次刷新学校在该项赛事上的历史最好成绩。
本届赛事共吸引全国2000多所高校、40余万作品、250余万名学生参赛。其中主体赛共有1745件作品推报国赛,经过初赛有344所内地高校的690件作品,9所港澳地区高校的23件作品入围终审。红色专项活动有来自全国近2000所高校的数10万件作品参与角逐。
为做好本届“挑战杯”竞赛的备赛工作,学校提前谋划、精心准备,于2022年9月启动校级选拔赛事,共收到全校12个学院的514件参赛作品,赛事参与学生3907人,529名教师参与作品指导,59名教授、青年博士和行业专家参与赛事评审。赛事实施过程中,校团委在全校范围内深度开展“竞赛+培育”系列活动,举办涵盖竞赛规程、选题思路、文献检索、作品精析、项目优化、意见反馈和研讨交流等多个主题的各类活动41次,累计参与学生人数近29700余人次。
近年来,学校高度重视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挑战杯系列活动组织筹备紧密围绕创新人才培养和教学研究型大学建设中心工作,强调通过科技竞赛引导大学生积极学习科学知识和掌握科学方法,不断提升学生发掘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铸造求真务实和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培养和选拔了一批符合社会需要的创新科技人才,在全校营造良好科创氛围。
下一步学校将不断强化依托科技竞赛的实践育人工作,优化学生科技竞赛指导、组织、服务体系,构建“竞赛共创+学科共生+师生共促”的科技竞赛工作格局,激励广大青年学生和教师为学校教学研究型大学建设贡献青春智慧与力量。(撰稿:谢霈 审稿:刘俊富)


附:获奖作品简介
《以衣之美,续华夏之章:传统服饰的传承与发展路径研究—基于一带一路沿线3地域6市11馆13民族的调研》
近年来,民族国风潮、中华文化潮、创意文创潮“三潮并立”,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一带一路沿线民族传统服饰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年前,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旨在促进文明互鉴,体现文化自信。倡议提出十周年之际,项目团队成员重点对一带一路沿线陕西、甘肃、新疆3个地域,西安市、敦煌市、乌鲁木齐市等6个地市11个博物馆共9个民族的传统服饰从学科专业、文创产业、民众意向三个层面展开专题调研,采用文献研究法、实证研究法、图像学等研究方式进行针对性研究,通过对大量的文物、壁画和史实资料进行整理和还原,最终复原出100余套一带一路沿线传统民族服饰,建构图文并重、平面与立体相结合的数字数据库,撰写调研报告10万余字,发表学术论文16篇,获批外观专利和软件著作权10项。团队针对性提出“复原丝路传统服饰,构建服饰数据库”、“提升服饰文创产品质量,丰富文创产品样态”、“铸牢多线传播网,强化丝路传统文化传播”的传统服饰的传承与发展闭环式路径,并通过对回鹘、粟特、龟兹等民族的可汗、王后、供养人服饰中提取配饰、纹样等有效元素,进行复合设计,产出系列图案、纹饰并运用于丝巾、手办、扑克牌等文创产品,相继产出多类型传统服饰文创产品。进一步实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世界优秀文化演进传承的交融互通,共同见证“衣衫缕带见芳华,华夏一脉呈文化”的美好愿景。
《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背景下红色文化浸润科普教育的实践路径研究》
项目着眼网络育人时代要求和数字教育技术趋势,聚焦发挥大学生公益科技服务活动的教育服务功能,以学生自主科研能力为实现手段,通过多专家合作、多团队协作的组团方式,聚焦红色文化核心,围绕科普教育、科创实践、科技创新三大板块内容,在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陕西省科学技术馆等单位的指导下面向西部地区乡村中小学生针对性设计实施了“云端筑梦师—科普启智帮教助学活动”并探索形成了“3+12345”的项目运行架构。项目通过科普课程生产、创意活动实施和创新成果培育,实现科普教育的形式创新和效果强化。通过构建发掘、研究、生产、传播紧密耦合的新媒体传播平台和数字课程库建设,提升红色科学故事、成就和理念传播的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有效实现科普教育形式内容载体不断优化基础上的科学精神数字化传承,吸引学生直观进行科普知识的同时深刻感悟科创报国伟大精神和共和国百年科技发展成就,更好地的触达并持续激发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共振、情感共鸣和行动共进,赋能青年一代共同成长为红色文化与科创报国的传播者和践行者,真正意义上实现传承红色基因,感悟科技成就,砥砺前行力量,进而实现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接续奋斗的理想熔炼和主动践行。项目以“动画展示+真人演示+实践体验”相结合的方式设计、制作、发布共5个系列53节分级STEM系列科普知识课程和4个主题20节科普互动研学课程。通过挖掘和编制“资源图谱”,共建沉浸交互式公益教育实践基地3个,推动构建4所学校、3地政府、2个社会爱心组织协同联动的“公益价值共同体”。辐射带动3所高校2710人/次共同参与,项目成员注册志愿者比例100%,党员比例超过70%。在陕西省、新疆、甘肃等3省6市8所乡村小学2个社区开展133次“线上观摩学习+线下教学演示”课程讲授进校园和87次科技宣讲下基层服务。项目团队获批自主知识产权发明专利2项;发表学术论文4篇并被授予全国大学生科技服务示范团队荣誉称号;项目荣获全国大学生科技服务优秀案例、陕西省网络公益工作典型案例、陕西省思想政治工作优秀案例等多项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