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动英语专业学生将语言学习与文化传承深度融合,切实增强跨文化传播能力,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英语系“三全育人”导师团精心组织了《文化考察》集中实践课程。这场为期一周的实践活动于2025年6月30日启动,7月5日圆满结束。从组织实地考察到开展主题汇报,最后进行实践报告的撰写,同学们在“行走观察—交流碰撞—沉淀总结”的完整链条中,深度触摸陕西民俗文化的肌理和脉搏,收获了一堂立体生动的“文化实践课”。
本次实践课程采用线上线下相融合的创新教学模式,将理论知识与实地调研紧密结合,为学生搭建起全面了解陕西民俗文化的桥梁。课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线上预习,学生们提前完成20个主题的《文化考察》线上课程,对陕西民俗文化有了初步的理论认知;第二阶段为实地考察,师生一同走进渭南,亲身感受华阴老腔、皮影戏等特色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第三阶段是成果展示,学生分组深入研究相关主题,并通过PPT演示、英文实践报告等形式呈现考察成果。
6月30日至7月1日,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英语系王文莉、任亦雷老师带领2023级英语1班和2班学生,赴华阴、渭南等地开展实地考察。实践首日上午,在华阴市文化馆,学生们聆听了华阴老腔国家级传承人张喜民对老腔历史与传承的讲解,现场观看经典曲目展演,感受黄土高原艺术的独特张力;下午在华阴皮影博览园,同学们了解了皮影制作工艺,还亲手尝试为模型上色,近距离体会传统手工艺的精巧。次日,在渭南非遗馆,讲解员“过去人的生活,就成了今天的非遗”的讲解,让大家对剪纸、面花等非遗的文化内涵有了更深理解;在仓颉庙,同学们体验祭祀仪式,在千年古柏与殿宇遗迹间感悟文字始祖文化的厚重文脉。
7月3日至4日,英语专业学生们围绕秦腔、皮影等20个陕西特色民俗文化主题进行成果汇报。汇报现场除PPT展示外,同学们还创造性地融入了剪纸展示、秧歌表演等互动环节。同时师生间的问答与建议交流,更让同学们在汇报与反思中深化了对民俗文化的理解,强化了本土文化认同。
本次文化考察活动生动诠释了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英语系“三全育人”系列活动的实践成效。从实地探访非遗传承现场,到汇报中融入技艺展示与互动研讨,此次活动有效激发了学生对于陕西特色民俗文化的学习热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讲好非遗故事,传播中国文化,为促进非遗文化传承与国际传播贡献一份力量。未来,英语专业将继续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创新育人模式,推动一流专业建设和一流课程建设,为培养更多具有高尚品德、国际视野和文化素养的优秀人才而不懈努力。
(撰稿:王晓静 审稿:李喜峰)
